9月4日晚,湖南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平湖畔的鼓楼广场灯火通明配资点评网,第六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民族文艺演出正在直播。舞台上没有华丽的LED屏,只有青瓦木楼作背景;没有电声扩音,侗族大歌队与芦笙表演队的和声却穿透夜色,直击人心。这场仅二十分钟的段落,成为全场唯一“零电音”节目,却赢得最持久的掌声。
演出开始,二十余名侗家姑娘围成半月,低声起歌,无伴奏的多声部旋律像山泉叠落。紧接着,十余名手持六管芦笙的男子从两侧鱼贯而入,脚蹬厚底布鞋,以“踩堂”步伐绕圈吹奏,笙管齐鸣,低频共振让木楼回弹。侗族大歌队领唱吴美兰介绍,此次献演的《侗家迎客歌》与《芦笙踩堂》均为北侗支系传统曲牌,已流传三百余年,歌词以侗语古音演唱,意为“山高水长,和平为念”。
节目总导演、湖南省民族歌舞团研究员李牧之告诉本报记者,把侗族大歌与芦笙舞并置,是想用“声音的双螺旋”呈现山地民族的生态观:人声代表“天”,笙管代表“地”,两者交错即“天地同和”。为契合和平主题,编曲仅保留自然音阶,剔除现代和声,“让空气自己当调音台”。排练期间,团队每天18点停练,避免打扰附近栖息的白鹭,这一细节被联合国和平大学代表马蒂亚斯·施密特写入观察笔记,他在演出后评价:“真正的和平,首先是与自然和解。”
展开剩余54%对演员而言,进京赶考般的“直播”却是返乡。侗族大歌队平均年龄19岁,全部来自芷江三中“非遗传承班”,他们上午上课、下午务农,晚上在鼓楼练歌。队长吴美兰去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,却选择休学一年回家带新人,“老歌要留在老地方,才能唱出新味道”。芦笙表演队则来自碧涌镇黄畲侗寨,最年轻的队员龙俊霖仅14岁,祖辈四代制笙,他吹的C调六管芦笙由父亲手工打造,竹管取自海拔800米以上的罗汉竹,需经熏烤、钻孔、校音等二十道工序,一支笙耗时两个月。
直播信号通过央视网向全球推送,实时在线观看量达327万。弹幕里,“无伴奏也能唱出和声”成为高频句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晓楠在同步解读中指出,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织体属于民间复调,芦笙的低持续音则构成自然“低音炮”,两者结合产生了“泛音瀑布”效应,使观众产生“虚拟低音”的听觉错觉,“这是山地生态赋予人类的天然声场实验”。
演出结束,队员未离场,而是围坐鼓楼火塘,继续唱起《和平祈愿歌》。鼓楼盘旋的燕子掠过头顶,与歌声交织。芷江县文旅局局长张绍坤透露,下一步将在黄畲侗寨建立“和平声音档案馆”,采集县域内所有传统曲牌,并以开源方式向全球音乐教育共享,“让声音成为和平的公共产品”。据悉,该计划已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创意城市网络”观察员资格,预计2026年启动。
鼓楼外,和平湖水缓缓流过。85年前,抗战胜利的消息沿这条水道传遍湘西;今晚,无伴奏的古老和声沿光纤传向世界。侗族大歌与芦笙的共振提醒人们:和平不仅是历史事件,更是持续发出的声音配资点评网,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唱。
发布于:河北省富深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